新聞中心News center
新聞內容
當前位置:首頁-新聞中心-新聞內容

南京大源生態建設集團旅行游記——婺源理坑
信息來源:本站 閱讀數:1502
六月,企業謀議已久的集體旅游計劃終于付之行動,路線則最終敲定為江西省境,這片“物華天寶、人杰地靈”的江南魚米之鄉。
出發的日子定在端午前的初三,因是旅行團式的出行,所以行程被安排的十分緊湊,也使人略感疲憊。團隊啟程,大巴車一路朝著目的地飛馳,司機老吳是個跑了十幾年的老江湖,車技嫻熟,車子平穩的使人昏沉欲睡,加之昨夜尚未休息好,原本計劃在車上打發時間的書籍全都成了“安眠藥”,看不得幾頁索性就先行夢入仙塵了……
南京到婺源車程約四小時,團隊至婺源清華縣城后稍作休整便即刻前往此次江西之行的第一站——婺源理坑。
此前理坑在我腦海中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,只是在網上查閱了一番才知道它是一個建于北宋末年的偏遠山村,為徽式建筑群,因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祖籍正是在古徽州的婺源縣,所以當地人好讀成風,崇尚“讀朱子之節,服朱子之教,秉朱子之禮”,就連這位處深山的小村也不例外,據記載理坑歷史上共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,進士16人,文人學士92人,他們的著作共達333部582卷,這些數據使得我對于理坑充滿了好奇之心,一個偏僻的山村文風何以如此興盛?
進村的路道阻且長,無愧“偏遠”二字,大巴顛簸的厲害,導游也不得不一再而三的叮囑大家注意安全,雖然經過開發,原先的土路早已變為較為平坦的水泥路面,可是當地山勢實在險峻,道路也就只能容兩車勉強交匯,且一旁貼山,一旁傍水,又猶如青龍臥崗,曲曲回回折騰了近一個小時才真真望見了秀美的理坑。
在我的印象中古村因有些許滄桑,些許破敗,像一個傴僂的老人靜靜訴說著如煙往事。可是初見理坑,迎來的卻是歡悅的流水聲,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村中橫穿而過,泛著白色的水花,輕快地朝著遠方流淌,像極了一副動著的畫,青山、黛瓦、白墻、流水人家,細膩到要用鼻子輕輕去嗅一嗅,聞一聞空氣里的味道,讓畫面帶著思緒一同回到五百年前的村頭,想象著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。小河上有幾座木橋,小橋邊坐著幾位釣客,水很清,魚很小,上鉤了,垂釣客燦爛笑,我也笑。
越往里走,越是能理解“古色古香”的真義,動輒百年歷史的古屋,遍布小村,一扇扇昏暗的院門里透出陳年木樁特有的清香來,使人聞了心神怡然。踩著有些濕滑的青石板,又折過了幾處巷角,抬頭望見一戶人家門頭刻著“天官上卿”四字,細看了懸在一旁的介紹,才知道這便是明史里記載的吏部尚書余懋衡的祖屋,余懋衡,字持國,號少原,明萬歷二十年進士,初任永新知縣、御史,之后一路平步青云歷任河南道守、大理寺右侍丞、大理寺左少卿、右僉都御史、南京吏部尚書等職,此人為官頗為清正,時常救濟貧苦,為民請愿,因上疏罷礦稅還被停俸一年,后又因揭發稅監梁永征用民役運載私物,被梁永指使黨羽賄賂廚人投毒暗殺,所幸未死,本該“大難不死必有后福”的余懋衡卻又一次遭人誣詆,天啟四年遭削職,至崇禎元年才得以平反,賞金帛,追敘其功,復任南京吏部尚書,猝年不詳。這余懋衡以身正官清得以記載史冊,我想多與這小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,至少我愿意相信余懋衡的耳邊會時常想起家鄉學堂里朗朗的讀書聲,和先生用心良苦的教誨,相信在那里正義已經深深扎根在他的心田。
過了余懋衡的屋子,余下多為民宅,其中也有一些頗有韻味的古樓,多是古代商賈所修建,但與別處富商庭院所不同,理坑的大院里少見奢華之物,多文雅雕畫,內容豐富多樣,以傳統徽州三雕手法為主,多人物,次祥圖,工藝精湛,令人嘆服,通過這些鑿刻出的歷史,我感受到古村厚重的歷史沉積,也許正是在這種文風的熏陶下,這個毫不起眼的山村才會孕育出數量眾多的文人學士。
理坑的文士把歷史寫進了書里,而匠人們把故事留在了天井里,門樓上,供后人們慢慢品讀,又或者說理坑就是一段依舊活著的歷史。
走,在歷史里。
觸摸,涼涼的磚墻。
看,似是熟悉的背影。
已分不清久遠。
村子終究是小的,逛上一圈花不了多少時間,離別的時刻就顯得比以往來的更快了,人群熙熙攘攘,從村子里各個角落匯聚到響著流水聲的村頭,偶然間一聲清脆的女孩的笑,讓我不由想回身去追尋其來源,卻又停下腳步,不舍去一探究竟,就像這祥和的小村,愛她就離開她,望一眼,默默地記住她,別了她,在我心里有一處美麗的地方自此又多了一個小小的村。